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本科是浙江传媒学院12届文艺编导专业的毕业生,现就读于sva纽约视觉艺术学院mfa社会纪录片专业(曼岛21st),正在准备自己今年暑假到明年要做的研究生毕业作品。
中国人自古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留学是当今社会的风潮,然而如今的“书僮”则由母亲替代。 每一个送孩子远渡重洋、出国留学的家长最初的愿望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未来成为更出色的人才。 很多父母为了给孩子最好的环境,为了不让孩子孤独,选择了把孤独留给自己。然而,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通/文化背景差异/移民问题等等都伴随着她们,她们无处倾诉这一路走来的艰难,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一部以长居纽约的陪读妈妈们为拍摄对象,他们与孩子的奋斗故事以及生活现状为核心话题的纪录长片,现在处于casting阶段,正在努力寻找愿意支持这个项目的伟大妈妈们!
[size=1em]![]()
[size=1em]主题:想讨论这些妈妈和孩子们在融入美国社会初期,因为文化/语言/生活方式等等差异,从而产生的缺少归属感,容易陷入自我怀疑或有自我认同障碍等等这些现象,同时想要通过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下来他们后来建立归属感,陪伴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学习,继而帮助孩子实现理想与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
方向:北美的陪读妈妈们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但又担心孩子自立能力不足,于是与孩子一同来到美国陪伴他们,照顾他们起居的陪读妈妈。话题都聚焦在“两代关系”以及“独在异乡的孤独感”上,这也是我特别感兴趣,想要拍出来的地方。孩子从年纪尚幼到独立自主,十余年,纸面上弹指一挥间,但其间的岁月是无数个日夜累加起来的烦恼、困顿、挫折和喜悦。孩子的成长历尽百转千回,自己的调整几乎精疲力竭。这其中不仅有面对孩子教育的乏力感,也有在异国他乡自己的困惑。 [size=1em]
[size=1em]关于这个话题的新闻大概有这些: http://www.sinovision.net/portal.php?aid=262816&mod=view
对象:长居纽约的陪读妈妈和她们的孩子,以妈妈为主。
拍摄地点:以纽约为主,不排除东海岸别的城市。另外,如果你刚好要去纽约/从纽约回国,也非常欢迎联系我!基于跨国拍摄的素材会更丰富,而行程安排上会比较复杂,我会根据你的行程安排我的时间。
拍摄过程:采访为主,和你聊一聊那些年你与孩子在美国奋斗/成长的经历,同时会有一些生活化场景的拍摄。期待倾听你的故事。
片长:40分钟以内。
希望对我的这个选题有兴趣或者建议的朋友能联系我,email: whuang@mfasocdoc.com/phone: 646-226-7165/ wechat:lucy19931113
我的个人主页是lucyhuang.strikingly.com,这两天会陆续把研究生第一年做的几部短片传上来。希望感兴趣的朋友们帮我转发!愿意在美/中的拍摄上愿意提供帮助的朋友也可以联系我!!!求扩散~
谢谢大家。我等着你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