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微论坛

App下载
扫码下载 App
联系我们
1框架
查看: 835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ME硕士的工作面试全纪录(实习 + Full Time更新版)

[复制链接]

助理教授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6:1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又是这如火如荼的求职季节,身边的亲朋好友不少正在诸多的Career Fair中辗转,也同样有很多同学询问老夫在美国怎么找到的工作机会。想来必然是一个Public的问题,不如就索性写一篇全面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全文首先是自己的背景介绍,方便各位对比自己的Status从而更准确的地位;第二,三部分将会把自己找实习和找Full-Time过程中面试的所有公司全部列出并且点评,每一次的面试,都会加入自己的心得体会。老夫想到什么写什么,若将来有其他新的面试也会不断更新。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
老夫于88年生于上海,本科上海交通大学,07级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试点班。大三时参加2+3项目到了Ohio的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完成本科后三年(大三大四及一年实习)。2012年秋季录取斯坦福大学ME专业Master,主要方向Design Methodology,辅修机械电子学。
第二部分:面试历程之实习篇
---------------------------------------------------------------------------------------------------------------------
公司:艾默生电器
工作时间: 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
面试职位: Product Engineer Intern
面试过程:仅一轮,VP直接来学校面试
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我刚来美国啊,我没有美国的工作经历啊,你怎么找到你的第一个工作的呀? 的确,不容易。对于人员缺口不大,吃经验远胜于看学历的ME专业来说就更难。当时艾默生刚刚在中国的福建漳州开设了工厂和R&D中心,想要找有留学背景的,但是又能说中文的学生,在美国部门实习,毕业后直接送回中国分部做Team Leader。因此当VP了解到今年辛辛那提大学新来了**学生时很重视,自己就开车来了学校,几乎是面试的当天就敲定了实习。这美国的第一次工作机会,老夫反而得益于自己的Chinese身份和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也提醒了老夫,如何利用自己的中国身份。后来的事实证明,有相当数量的公司主动Reach-out就是因为老夫简历上的Mandarin Chinese,此乃后话。记得VP面试时问了一道题,问的是吉普车前车灯和一般汽车的差别。工作和汽车没有关系,相信这只是VP想了解老夫是否有Hands On的经历,之后的诸多面试也证明了各公司对于Hands On的重视不可谓不高。
----------------------------------------------------------------------------------------------------------------------------------------------
公司: 宝洁总部
面试时间: 2009年10月, 2010年12月
工作时间: 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
面试职位: Mechanical Engineer Intern
面试过程: 5轮,第一轮网上测试,规定时间内做一些智力题目,网上都能查到原题。若通过再面试Recruiter和Hiring Manager三或四轮。
宝洁总部就在辛辛那提,所以对于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学生来说算是近水楼台。老夫在Career Fair上找到了P&G的摊位,跟Recruiter毛遂自荐了一番,过了两周就收到了面试通知。很多人不解,当时你刚来美国还不到2个月,凭什么一封内容几乎空白的简历就拿到了宝洁的面试?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当时上海交通大学和辛辛那提大学的联合2+3项目才刚启动到第二年,也算是三把火时期,至少宝洁知道这个事儿,所以当我去毛遂自荐的时候Recruiter就上心了。其次第一年参加项目的学长学姐当时有两个已经在宝洁实习了,他们的优异表现也给了上海交大的这个项目不错的Reputation。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当然就远一点啦。
这里需要详细提一下宝洁的面试。宝洁有自己非常严格的面试流程和答题方式,但凡不遵照要求的回答无论多么巧舌如簧都不通过。为此在面试前两天Recruiter特地发来一个PPT文件介绍了要怎么答题。面试时间为一小时,两个面试官,通常一个负责提问并交流,另一个则充当**员的角色把回答快速输入电脑上传到总部。提下一个问题时两人的角色互换。面试采用标准的Behavior Questions,也就是让你基于自己过去的经历回答问题。当时被问到的是:Please give me one example from your former experience that you changed your mind and it turned out to be a great decision. 还有一题问的是 Describe a situation in the past that there was severe confliction between team members and how did you solve this problem ? 这类问题不可以用笼统的方式回答,而是采用Situation --> My action --> Result的方式,要通过一个具体例子,讲故事一样。一时之间想不到过去的经历,那就必须现场编故事了,而且没有时间给你想好故事结构的,肯定是边说边想,而且面试官会根据你的回答追问细节,所以就算编,也不要太雷人了,否则自己圆不回去就只能呵呵了。
----------------------------------------------------------------------------------------------------------------------------------------------
公司: 思伦贝谢
面试时间: 2012年11月
工作时间: 2013年6月至2013年9月
面试职位: Mechanical Engineer Intern
面试流程: 实习职位仅一轮现场面试,Full-Time 一轮On-Campus,一轮On-Site. 实习生按照实习期间表现决定是否录用Full-Time,不需要再次面试。
同样是在学校的Career Fair上投简历获得的面试机会。这个时候的简历由于已经有了Emerson和P&G的工作,算是稍微有点货了。在Career Fair前一天做好了功课,定好了自己要投简历的八家公司并且按照重要程度决定了顺序,思伦贝谢是第一家,其他公司都是找大量的CS和EE顺便看看少量的ME,当时只有思伦贝谢是标明主要招收ME和材料系。11点开场的Career Fair,10点50分就赶到了思伦贝谢的摊位,早到的原因很简单,开场前10分钟各自摊位的Recruiter们都在做整理,摆放礼品,架好Poster,老夫找到思伦贝谢的摊位假装正好经过的样子去帮他们一起准备,当时几乎没有其他的学生,老夫这个举动算是给了recruiter一个“这同学还挺重视我们公司”的感觉,等到了11点开场老夫也就顺理成章成了第一个和Recruiter聊天的人,而且由于还没有太多人来,Recruiter就把我的简历整个问了个遍。于是就拿到面试了。
这是来到斯坦福之后经历的第一场面试,花了非常多的时间来准备,记得当时仅仅对公司的Background Check就密密麻麻写了两页,再加上其他的总共写满了4张纸。面试倒是比想象得要简单,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你要选择机械专业,算是一个开场白一般的Casual的问题,然后开始对着简历上的内容提问,可能都是重机械工业,面试官对于我在艾默生做的项目特别感兴趣,提了很多细节问题。当天一起去面试的龙哥还被要求看着面试官手上的工程图来指认各种不同部件并简要描述该部件的作用。老夫倒是没有被问得这么细,不过也被问到Modeling的软件,例如ProE,SW,UG的熟练程度,并当场展示过去做过的最复杂的模型。另外,还有一道经典面试题: How do you see yourself in 5, or 10 years,你觉得自己5至10年之后会怎样。这道题目在我经历过的形形色色的面试中被问到不下5次,基本上已经属于必备问题了。建议大家准备一下。
---------------------------------------------------------------------------------------------------------------------------------
公司: 国开行
面试时间: 2013年1月
面试职位: 忘了
面试流程: 仅一轮面试,国开行来了个领导团队在斯坦福租借场地
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道当时怎么就忽然心血来潮去面试了一家国企,一个月还不到一万元人民币只能呵呵。这次面试虽是带着玩票的心,却也颇有收获。老夫大三就出国了还没有过国企的面试经历,仅从这一点来看,这算是填补了一个人生空白。国企的面试也的确很不同,这领导们在里间一个个正襟危坐的,大门口则是一群跟着领导后面办事儿的秘书们在聊天,到了之后先登记,发一个排队的号,然后就和一大群人一起等着。等轮到了,里面的面试官也不出来打声招呼,握个手,寒暄一下之类的。派了一个小秘书把我领到房间,小蜜临走还不忘加一句,“这位是我们的王处长”......
官僚气氛略浓之外,面试题目本身还是挺有质量的,当然中国特色的味道也很浓。第一题问前段时间国内报道了一个北大的博士生选择了去当幼儿园老师还是去杀猪什么的,总之就是一个和他学历明显不符的工作,请问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第二题问如果让我领导一个5,6人的小组,发现组里的人资历都高于我这个组长,因此很多时候会使唤不动他们,这种情况怎么解决。不记得自己当时怎么回答的了,从面试的结果来看估计回答得也不怎么样,还是记不起来的好。
---------------------------------------------------------------------------------------------------------------------------------
公司: Lime Lab
面试时间: 2013年3月
面试职位: Product Designer
面试流程: 仅一轮,直接Onsite。在春季的一次小规模Career Fair上老夫给Lime Lab投了简历,Recruiter给了我他们的HR头头的电话,说我在斯坦福学的ME310这门课的内容比较适合跟他们头头直接聊,因为HR是从IDEO出来的,很懂ME310这套产品设计理论。于是就给HR直接发了邮件,1个月后收到了面试邀请。
这次面试,是个惨败。
惨败的面试,更值得吸取教训,更有想告诉大家的东西。
相信绝大多数的看客老爷们并不知道Lime Lab这家公司,但这并不能否定这家公司的牛逼。这是一家成立于2009年的目前也只有80个员工的Start-up。总部在旧金山的Downtown,主要从事产品设计,建模,和小规模生产。(最终的大规模生产交给他们在中国的生产商完成)。是一家地地道道的Product Design公司,小到一条腕带,一个水杯,大到一套办公室家具他们都涉足。作为斯坦福的一员,老夫我什么都见得不多,就是不靠谱的Start-up见得最多。而Lime Lab却很不一样,一家只有4岁的公司,80名员工的平均年龄却超过40岁,其中超过一半的人都来自于同一家公司---- IDEO, IDEO公司在产品设计领域几乎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斯坦福ME的Design方向的教授们,绝大多数都曾经在IDEO工作或与IDEO合作过。IDEO的资深设计师们跳出来自己开始单干于是成立了Lime Lab。
回头说说自己的那场面试,3个面试官轮流发问,起初一切进展顺利,我向他们介绍了自己在斯坦福的一个Project中设计的一台交互式的远程会议设备,分别包括哪些部件,功能和实现方法等等,一切都还under my control. 直到他们问了我一个问题 ---- “你告诉我,这个设备的前挡板,如果我要生产50个,你准备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式来生产;如果我要生产50万个,还用一样的材料和生产方式么?两种情况每个产品的成本分别是大约多少?”,我忽然明白了,设计师不但要把自己的产品当作艺术品生产,更要把它当作一种量产商品来看待,毕竟你正在设计的东西,除了炫酷屌炸天之外,还要“可造”且“可便宜地造”。这就是为什么富士康只负责生产,却同样有自己的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原因了。而且,同样是造,Prototype的“造”,和mass production的“造”完全不同。前者有自己的一系列方法,例如SLA,FDM,3DP,PJET, RIM等等,后者则更常见,注塑,吹塑,热压,转塑,浸渍模塑等等用于塑料的生产方式,和Metal Spinning , deep drawing, super forming, tube bending, roll forming, forging, metal casting, die casting , investment casting, MIM 等等用于金属的生产方式。在设计阶段就要把生产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赛钢和有机玻璃哪个更耐磨?丙烯晴和聚乙烯哪个更适合海底这样的低温高压高腐蚀的环境?成本控制则又是另外一个考虑的东西了。部件都用最好的质量当然屌炸天,可人家买不起。
机械QQ群里不少朋友私信老夫,说自己比较喜欢Design & Manufacturing 这个方向,问老夫该怎么上手。首先D&M并没有你想得这么酷炫,你不是那个顶着一头艺术家蓬乱的头发,叼一个烟斗,穿着全毛背带衫的设计大师,一支妙笔在Canvas上挥斥方遒,于是一辆新款的三叉戟诞生了。。。。。。打住,别做这个梦。你要考虑的是杨氏模量,强度,韧性,压强曲线,脱模斜度,O型环压缩比,甚至是震动频率。。。。。。还有那个老夫每每想到就头痛的Tolerance。另外你要对主流的生产方式有所了解,优缺点分别是什么?生产多少个以上才划算?随手拿起一样东西,问问自己,它每个部件分别是怎么造的?部件之间是靠什么连接的?在设计这种连接时要避免什么?哪种材料不适合这种设计?为什么?需要知道的太多太多,且其中的大多数只有依靠经验获得。或许这也是机械工程师越老越吃香的原因之一吧。
---------------------------------------------------------------------------------------------------------------------------------
公司: SAP
面试时间: 没有面试,由于特殊原因直接Offer。
工作职位: Project Manager Associate
面试流程: 不详
在斯坦福有一门课ME310,长达一整年的课,每个小组为各自的一家公司服务,做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设计,而我的小组的客户就是SAP。SAP是一家跨国公司,是软件供应商和数据库服务商。在Database这一块也算是Oracle的竞争对手。严格来说这家公司的业务和机械扯不上半点关系。可是没有专业关系也架不住你有人际关系。整个小组一整年为SAP的项目殚精竭虑,到公司里跑了无数遍,和他们的负责人开过数不清的会议。自己花的力气SAP的人也自然看在眼里,于是似乎很自然地,在项目接近尾声的时候,SAP那边来消息了,问我们组有没有兴趣做暑假实习,职位是项目副经理(偏Business的职位能避免让我们直接写Code,而且你让我写我也不会。。。。。。),报酬和福利倒是挺让人眼红的,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老夫始终不认为学ME的人在一家完全不做实体产品的公司能有很大发展,当然顶着ME的文凭其实是当程序员的例外。而且个人认为这个实习经历对于将来在ME上的发展益处不大。于是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我们全组人都和这送上门Offer和Money挥手道别。
  
第三部分:面试历程Full-Time
----------------------------------------------------------------------------------------------------------------------
公司: 思伦贝谢
面试时间: 2013年9月
面试职位: Mechanical Enginee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Sustaining)
工作地点: 休斯顿地区
特别备注: Sponsor H1B签证,但不Sponsor绿卡,届时自己请律师办理。(ME)
面试流程: 正如在实习篇里提到的,如果是直接申请SLB的Full Time,是两轮面试,一轮On-Campus,一对一,一轮飞到休斯顿On-site,多对一。也有运气好的,直接就一轮On-Campus两个面试官一起面,那就只需一轮。如果是思伦贝谢自己的暑期实习生,则没有面试,而是通过做Presentation和Q&A的方式由底下一群Senior Engineer和Higher Executives评定工作表现,公司还会发Evaluation Forms给Manager,Team Leader和同组的其他Teammates,再结合他们的评价给予最终评定。最终评定分为Outstanding,Exceed Expectation,Meet Expectation和Need More Time四类,第一类直接拿到Return Offer,第三,四类当然直接淘汰,第二类,按照我的Manager的说法,是会再次排名,统一讨论决定去留。另外,同等级别和职位,直接通过面试进公司的和通过实习拿Return Offer的,Pay Rate上也有一定差别,但差别不算十分大。
作为世界石油服务的老大,思伦贝谢每年都招收大量Entry Level的Engineer,而且据我所知它也是美国四大油服中最International friendly的。作为一个没有绿卡的Master,想直接进入BP,皇家壳牌那类石油公司几乎不可能,油服公司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石油公司是学生意的,油服是学技术的。前者待遇更好,后者的路则更宽。我见过不少人有了经验之后跳到石油公司的,技术拿回中国自己创业的,回国去了中石油,中海油的也很多。只是有一点,一旦选择了石油,就要有一辈子干石油行业的觉悟。石油行业的技术有很高的专一性,跟其他行业相关度很低。
最后提一下群里不少人提到的Field Engineer这个职位。一般的工程师是坐在办公室里的,最多去一下Work Shop监督一下生产。Field Engineer,顾名思义,你是要在石油挖掘现场工作的。如果你现在正在脑补铁人王进喜的形象,那么恭喜你,Field Engineer的日常就是这个样儿。第一,Field Engineer工作地点很偏远;挖石油总不会在旧金山downtown给你挖。阿拉斯加的雪山脚下,非洲某国的郊区,某热带雨林周边或者某靠近北极圈的汪洋大海中的一艘Drilling Ship都可能是你的家。第二,工作时间不定,24小时On Call,危险性高;基本上是每天都要上现场,出了问题哪怕临晨3点也要出发,法定假日一般不休假,即便是难得的休息天也只能在规定范围内活动,随时On Call,一般都是睡一整天。第三,去Field工作,Pay Rate在你本来的Base上乘以某大于1小于2的系数;这个根据工作地点看了,越是杳无人烟风餐露宿越是给得高。 第四,吃喝住房等一切费用公司全包,如果有妻儿陪同,则他们的日常开销公司也按一定比例Reimburse。但这也同时意味着妻子要放弃自己的工作。因此公司一般不建议已经结婚的去Field。第五,从Field工作18个月后回休斯顿工作,将来Pay Rise或者Promotion优先。去过Field的是亲儿子,没去过的是干儿子。我的manager在Field干过3年,另一位Team Leader在埃及郊区干了2年,今年只有32岁但是三块椎间盘突出。公司有一位年逾花甲的VP当年在Field连续干了6年,据说妻子最后跟他离婚了。他当VP,所有人心悦诚服。第六,在Field学到的Hands On的技术足够受益一生。只要你还活着。
----------------------------------------------------------------------------------------------------------------------

公司: 日挥株式会社
面试时间: 2013年10月,11月
面试职位: Principal Mechanical Engineer (Chinese Representative)
工作地点: 日本横滨
特别备注: 公司解决住房和签证,6月及12月发Bonus,总计约为7个月的Base收入。
面试流程: 共四轮,第一轮完成一张Survey,回答诸如为什么要来日本发展,并考核日语水平。第二轮通过Skype和HR面试,基本对话用日语,涉及专业词汇用英语。第三轮飞往Boston和几位Hiring Manager面试,面试官均是ME专业背景。最后一轮,公司包费用,直接飞到横滨由CEO面试。这也是我见过的唯一要亲自见CEO的公司。不知道这是日企的特色还是他们招北美Employee更重视。
日挥株式会社(日语名称:にっき),是日本的著名的石油类工程项目承包公司。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JGC CORP ADR。“日挥的由来是取自于公司建立时的名字「日本挥発油株式会社」中的日挥两个字。公司自成立以来,作为日本第一家工程承包公司,79年间公司业务已从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石油加工、天然气处理、石油化学等领域扩展到生命科学、化工、环境等更广阔的领域上。尤其在LNG(液化天然气)工程承包方面,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过去的10年内,与千代田化工、KBR公司一起,分享了世界LNG工程项目90%的市场份额。中石化、中海油等许多中国大型企业多年来一直都与日挥公司在工程项目和技术上进行合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工程是其承建的中海壳牌核心装置—— 80万吨乙烯裂解装置。根据合同,日挥公司负责该核心装置的工程设计、设备材料采购、施工和投料试车的工程总承包。该项目为大亚湾崛起的世界级石化区建设拉开了序幕。日挥公司之所以能赢得该合同,主要归因于其在石化项目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丰富经验”。百度百科抄完了,说说自己的看法。最早是在斯坦福的Career Development网站上看到了他们的Job Opening,还特别注明要去日本工作。身为重度中二病患者和11区的忠实粉丝,从小到大耳朵里钻进来的日语远远超过英语,于是想都没想就投了简历。结果第二个礼拜HR电话就来了,说他们正在寻找有石油相关经验的,能说英语和简单日语的,至少Master学历的在美国留学过的亚洲人。看到我简历上SLB的实习经历和Language中的Basic Japanese觉得背景还是比较契合的。提供的职位是Principal Mechanical Engineer, 需要跟着团队大量出差到中国,做合同谈判和一些技术方面的东西。在第一次面试之前,公司就把正式录用后的工资表发了过来,包括Base,Bonus,各类Tax和HealthCare,和最终的Net Pay,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还没有面试就先把工资说清楚了,这个我喜欢。真心希望美国的公司也能这么做,省得花了大把时间力气,披荆斩棘拿到Offer之后,发现就给个6万5什么的,早说咱也不用枉费那么多唇舌了。尽管如此,工作的性质依然颇有一种充当汉奸,给皇军大人引路的感觉。于是在面试进入第三轮的时候找了个借口放弃了。最终也没能飞日本,更没有见着CEO,想来还是有点遗憾的。
----------------------------------------------------------------------------------------------------------------------------------------------
公司: 柯尼卡美能达控股株式会社
面试时间: 2013年11月3日
面试职位: 机械工程师 (光学微细加工分野)
工作地点: 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
特别备注: 公司解决住房和签证,除平日工作外周末需参加光学精密仪器技术培训。
面试流程: 共四轮,第一轮飞到洛杉矶HR面试,通过之后完成在线测试,约2小时,ME背景知识考核,第三轮和在东京的其他组员们Skype面试,最后是VP Call。
柯尼卡做的东西,个人认为是所有面试的公司里最炫酷的。光学精密产品世界上哪个国家最牛逼,日本和德国。绝对的高科技,狂霸酷炫屌炸天的玩意儿。大到办公室复合一体机,小到一个镜头,一个硬盘,一片光驱都是光学精仪的产物。而公司提供的技术培训更是令人眼红。这也驱动了我旷了一天飞到洛杉矶参加了一面并进入了二面。事后仔细想来,毕竟就这么孑然一身去日本还是不靠谱。又像向09年刚来美国那样一切从头开始,家人也似乎不是特别赞同。于是就再次放弃了网络测试,一觉睡过了Deadline。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应该至少把那两小时的测试完成的,就当复习复习基础知识,练练日语阅读什么的。
关于第一场的HR面试,倒是有很多要说的。HR的所有问题我在走出房间后都立刻记录了下来,这些问题都是面HR的时候最常见的,重复出现可能性很高。在此我只把题目送上,自己怎么回答的就不表了,本就没有正确答案,以免误人子弟。
1. 你为什么要来日本工作,相信应该有不少美国公司对你有兴趣。
2. 你是否有工作几年之后再创业的打算。
3. 你周围的人,包括Coworker,Professor,Manager他们对你的评价如何。
4. 一个项目有点赶不上进度了,通过稍微降低产品质量可以赶上,但如果不降低质量则一定赶不上合同规定期限,公司将面临巨额违约金,你怎么办。
5. 工作几年后,你是依然钻研技术还是想往Management方向发展。(就是那个How do you see yourself in 10 years 的变异形态)。
6. 你最讨厌在工作中出现哪种状况?
就这些,半小时6道题,一道5分钟。
----------------------------------------------------------------------------------------------------------------------

公司: Coherent激光仪器
面试时间: 2013年11月
面试职位: Manufacturing Engineer
工作地点: 公司总部,湾区Santa Clara
面试流程: 共三轮,第一轮Phone Screen,不是HR的电话,是直接和Hiring Manager通电话;第二轮On-site,6人轮流面,类似于车轮战,每人半小时,连续面3小时。6人分别来自于ME,EE,Supply Chain,Manufacturing,Business五个背景,每人只问自己背景相关的。第三轮依然是On-site,4人轮流面,共2个半小时。这4人是前一轮面试官们的上司.
第一轮的Phone Screen属于了解基本信息。Hiring Manager会先跟你介绍他们公司的情况,无外乎“历史久,规模大,前景好”这老三样。然后简单问一些我的背景知识,做过哪些项目,总之照着这个职位的Description尽量往上凑就行了。 Phone Screen几乎就是走走过场,从来没有见过谁Phone Screen就被淘汰的。不过,Phone Screen反而是我们向Hiring Manager套话的好机会。尽可能要获得更多的信息,关于职位本身也好,关于Hiring Manager个人也好,关于公司整体情况也好,这些信息,很可能会在下一轮的面试中被当成问题提出来。记得最后一轮就有一个问题问的是你对这个职位究竟做什么有多少了解,而答案在Phone Screen的时候是明明白白地给你的。
两轮On-site中依然记得的问题包括
1. 当场拿出一支千分仪让你用给他看;
2. 问你有没有自己修车的经历,自己修过哪些部件,怎么修的(关于这个,我倒是可以和他聊一天一夜);
3. 说一个自己觉得最难回答的问题,并说明理由为什么难以回答,然后回答这道题。(是官衔最高的那位面试官问的,个人觉得这题没有事先准备比较难回答好);
4. 当场拿来一张电子线路图,什么电感电容三极管的一大堆,指着其中一块Module问你作用是什么,依然记得正确答案是Alternate Current Rectifier, 就是把AC Input转换成DC Output;
5. 大量基于Resume的问题,几乎把所有工作经历都问了一遍,让你重述某一个Project自己是怎么做的,基于你的回答再提出更细节的问题,如此往复直到最细节处。比如,你刚才说你测了那个Pin的电压,如果我用电压表去测和你用了示波器来测,有什么差别?测出来的电压值是一样的吗?
Coherent的面试算是我遇上过的比较考验心理和体力的,面试过程中肚子饿过,头晕过,耳鸣过。一路闯下来,从24个人,到12个人,到最后一轮4个人。虽然最后还是成为了那3个被淘汰的,依然觉得受益良多。
----------------------------------------------------------------------------------------------------------------------------------------------

公司: 鸿海富士康
面试时间: 2013年11月,12月,2014年1月
面试职位: Manufacturing Designer
工作地点: 湾区Cupertino苹果总部内
特别备注: Travel比较频繁,大多飞深圳
面试流程: 大家都知道富士康是苹果产品的代工商。其实除此之外,它还生产其他很多公司的产品,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微软最新的XBOX ONE和索尼的PS4。 很多人不是太清楚的是,富士康也拥有自己的工程师,且遍布台湾,大陆,日本,和美国,分别称为台干,陆干,日干和美干。 他们从生产的角度参与产品的设计。很多会直接在对方公司里上班,为的是产品设计过程中能快速沟通。以Iphone5为例,苹果的人设计产品本身,富士康的人设计产品的整个制造流程。倘若在生产上达不到设计的要求,则会通过DOE等办法跟苹果方面共同讨论修改方案。一旦初期的设计敲定,就会Order少量Prototype在深圳试生产,例如生产500台。500台完成后湾区这边的工程师飞回去审查质量,提出意见报告给美国这边,基于此讨论后续步骤。每一次的改进都要先少量生产,而每一次的生产完成后这边的Engineer都要飞回去一次,这也就是为什么Travel比较频繁了。
回到面试上来,记得是在某个求职网站上投了简历,第二天电话就来了。(当时正在推对面高地,接着电话只能单手,被对面两次团灭翻盘。。。。。。)除了那次例行公事的Phone Interview之外还有两轮,第一轮还是电面,电话对面三个人,都是Manufacturing背景的ABC,跟HR的电面不同,这次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对方要求我举个例子谈一谈对Massive Production的看法,看到我简历上提到了Surface Treatment之后又让我举一个产品的例子谈谈它的制造过程并且用到了哪些Surface Treatment。我就挑了一个苹果的Mac-Pro Desktop的主机箱,它是怎么从一块方形铝合金一步步制作出来的,用什么办法抛光,何时要用Protection Coating,什么时候用酸电解,镜面的效果是怎么出来的,里面的三块三角形散热塔要做怎样的表面处理才能更利于散热。七七八八的说了一堆,其实大半部分自己也不确定对不对。然后对方就我的回答追问了一些,比如表面喷丸的时候要怎样选择Bead Size和Bead Material。 于是第二天就收到了最后一轮面试通知。最后一轮面试是去苹果总部On-Site结合Presentation的方式,总时间2个半小时。 Foxconn那边出一道题,并给一个半月的时间完成,题目是典型的设计和生产,让你负责设计一个电脑周边,例如鼠标,键盘,CPU风扇,Iphone的耳机。要制作3D模型,SW,ProE或者UG都可以,并介绍各个部件的作用,如何组装,每个部件选择什么材料,并设计制造流程,尽可能提供制造的各个参数,例如注塑的压强,浇注口位置的选择等等,最后还要给出产品Cosmetic Finish的建议。整个Presentation加Q&A一共2小时。
----------------------------------------------------------------------------------------------------------------------------------------------
公司: 微软(XBOX部门)
面试时间: 2013年12月23日
面试职位: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OE)
工作地点: 湾区Mountain View
面试流程: 标准的三轮,第一轮HR Phone Call,第二轮Hiring Manager Phone Call,最后一轮On-site,强度还好,面4场,每场40分钟左右。
西雅图的总部情况不清楚,湾区的微软主要做XBOX游戏平台。在软件平台日渐微软的微软,却在游戏平台越战越勇,几年前的XBOX360自从推出销量始终保持高位,仅次于索尼的PS系列,硬生生把任天堂的主机业务挤掉。也正因为微软XBOX,才让我们学ME的有了不写代码也能去微软的机会。我面试的职位,是做XBOX的相关设备测试。 需要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制作实验平台,数据收集。由于公司保密协议,不便透露具体内容。
说说面试,第一轮的HR电面就不说了。Hiring Manager的电面持续了1个小时,也是先把简历全部看一下,大致情况问一下。然后就挑他们感兴趣的工作经历盯着问,其中和Matlab相关的,和电子控制相关的,和Testing Fixture Design相关的三方面比较合他们胃口。正巧这三个方面我的简历上都各有一个相对应的经历。(我才不告诉你我把简历照着他们的喜好改了。)这里想提一点,电面是最容易忽悠的。要明确咱花这一小时不是为了让对方更了解自己背景,而是要忽悠对方给On-site的机会。
你懂不懂Matlab的Characterization啊?我懂!(我知道画图用Plot,标注用Legend,你能说我完全不懂么);
你ProE精通吗?精通的!(我用过Solidworks,ProE也折腾过,就算精通了吧);
你有80/20的使用经验吗?我有的!(80/20鬼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电面我立刻Google还不行么);
你需要Sponsor签证吗?我不需要!(OPT整整两年,我花钱找律师办,直接砸钱办投资移民,跟着女朋友的485,办法多得很,未来不可预料,所以你现在问我,我觉得我就是不需要的。等工作两年之后我再来找你要Sponsor,就是你来纠结了。毕竟都培养了我两年了。)
回到面试上,最后的On-site,主要都围绕着简历上的相关经历,不同的是面试官特地带来了WhiteBoard,让我把过去的工作内容用图示方法给他们讲解,他们随时打断并提问。有点儿给学生上课的感觉。这么做可能是想看看我过去工作是否够认真吧,毕竟讲解的时候是脱稿的,有些东西时间久了会忘。这就再一次说明了面试之前复习Resume的重要性,只是看着Resume上那些高度凝炼的句子你能回想起整个Project的过程么,细节你还记得多少,有些你记忆深刻的结论,还记得当时做出这个结论的理由么? (我自己的体会是,一段时间之后结论依然清晰,但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开始模糊。)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Stand-Alone的问题,认装配图,给你装配图但抹掉所有标注,让你当场用标注几个重要部位,哪里是重要部位你要自己从图里面认出来。标注要用GD&T规则不能用Standard。算是考察基本功了。
还有一道题问了统计相关内容(工作内容的确有数据收集和处理),两个硬币一起扔,一共扔100次,100次中间两个硬币都人头朝上的次数正好是25次的概率是多少?不需要给答案,要讲思路,然后根据自己的思路预测大致的概率,看对数据的敏感度怎么样。

收藏收藏9 分享分享 赞赞赞!赞赞赞! 踩踩踩!踩踩踩! 新浪微博微博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博士后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4-3-18 19:49:2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是大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初中生

Rank: 2

板凳
发表于 2014-3-19 18:1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院士

子涵子涵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常驻居民最佳新人

地板
发表于 2014-4-25 09:4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博士后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4-5-3 03:3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副系主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佳新人常驻居民

6#
发表于 2014-5-4 19:55:02 | 只看该作者
大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